3.精卫填海 《山海经》 又北二百里,曰发鸠之山①,其上多柘木②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;文③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,其鸣自詨④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⑤于东海。 【注释】 ①发鸠之山:即发鸠山。②柘zhè木: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树皮灰褐色,有长刺,叶子卵形,头状花序,果实球形。叶子可以喂蚕,即柘蚕。③文:通“纹”,花纹。④詨xiào:通“叫”;呼唤,大叫。⑤堙yīn:填塞。 【阅读训练】 1.请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。 又北二百里。 北 _______ 是炎帝之少女 是 _______ 故为精卫。 故 _______ 为 _______ 2.下列句子,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:( ) A.又/北二百里,曰/发鸠之山,其上/多柘木。 B.是/炎帝之少女,名曰/女娃。 C.女娃/游于东海,溺而/不返,故为/精卫。 D.常衔/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/东海。 3.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:( ) A.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 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 B.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。 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 C.有鸟焉,其状如乌。 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 D.女娃游于东海。 日中,驴独行于道 4.下列句子中“之”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:( ) 例句:常衔西山之木石。 A.是炎帝之少女。 B.又北二百里,曰发鸠之山。 C.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 D.其翼若垂天之云。 5.下列句子中,不存在特殊句式的一项是:( ) A.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B.众村民午睡为驴歌所扰。 C.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 D.女娃游于东海 6.请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文(3分+2分) (1)有鸟焉,其状如乌;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,其鸣自詨。 (2)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 7.精卫填海的故事传扬至今。你认为这个故事颂扬了怎样的可贵品质?(2分) ![]() 【参考答案】 1.北:向北。是:这。 故:因此。为:变成。 2.A 3.A 4.B 5.C 6.言之有理有据有序方可。如: (1)有(一种)鸟,它的样子像乌鸦;头上有花纹,喙白色,足爪红,名叫精卫,它的鸣叫声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。 (2)女娃在东海游玩,溺水(而死)再没回来,因此变成精卫鸟。 7.矢志不渝、锲而不舍的精神。(意对即可) 【参考译文】 再向北二百里,有一座发鸠山,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。(山中)有(一种)鸟,形状像乌鹊,(长着)花脑袋、白嘴巴、红足爪,名叫精卫,它的叫声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。精卫原是炎帝的小女儿,名叫女娃。女娃到东海游玩。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,因此变成了精卫鸟。(它)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石子,把(它们)填塞到东海中。 |
|